洋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

近年来,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干群积极应对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环境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紧紧围绕建设陕南循环发展、生态宜居示范县目标,坚定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活县、循环发展”战略,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把洋县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十二五”末,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00.3亿元,年均增长15.3%;财政总收入4.33亿元,年均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947元,年均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53元,年均增长16.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8.1亿元,年均增长25.4%。2012年、2014年两度荣获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坚持把扩大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紧盯重大项目,采取周报告、月通报、季考核、年评比,包抓、观摩、督查、问责“多管齐下”,以重点项目的整体质量和建设速度提升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五年共实施重点项目273个,投资总额459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期间的1.89倍和4.95倍,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46个。重点实施了现代材料产业园、有机产业园、华阳和梨园景区、城市基础设施、陕南移民搬迁、西成高铁等一批投资大、带动力强的好项目。坚持招商引资不动摇,精心组团参加西洽会、农高会、陕粤港澳经济合作周和西安、深圳、江苏、北京等点对点招商活动。招商引资签约项目51个,到位资金224.78亿元。

工业经济后劲增强。坚持实施“扶优扶强”战略,按照积极扶持、壮大特色、建设小区、扩张总量的思路,重点培育了有基础、实力强、效益好的盛华冶化、尧柏水泥、玉虎化工、钒钛磁铁矿等骨干企业,全县规上企业达到37户,工业经济从过去“三酒”独大,转向了有色冶金、有机食品、建材化工、水能利用等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新格局。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2.8亿元,顺利实现了工业翻番目标。

现代农业蓬勃发展。以园区建设为引领,稳步实施有机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增强主导产业实力。城东有机产业园区完成投资4.89亿元,园区路网基本建成,秦洋长生酒业、志建药业、双亚粮油、佛缘医药公司等11户企业入园发展。累计认证有机产品13大类72种12.3万亩。“朱鹮牌”稻米及谷物类制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年均播种粮食52万亩、油料16万亩,发展蔬菜17万亩、果园15万亩,生猪饲养量100万头,累计流转土地7.16万亩,建成现代农业园区33个,其中省市级18个,培育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20个。201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9.86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78倍。

旅游产业异军突起。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旅游活县”战略,不断开发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景点文化内涵,强化整体包装宣传,有力提升旅游的影响力、吸引力和综合效益。华阳景区和朱鹮梨园景区成功创建为4A级景区,省级旅游示范县创建已通过验收。华阳景区新增五百罗汉堂、珍稀植物园、水上漂流、延长度假村等旅游项目,与曲江文旅集团合作托管运营模式正式启动,华阳旅游专线开工建设。朱鹮梨园景区二期工程成效显著。连续两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县。2015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89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2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0.6倍。

城乡建设大为改观。以建设生态宜居县城为目标,坚持城乡统筹、协调推进,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园林县城、生态示范县,城市内涵和品位不断提升。五年共完成48个城镇建设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0.55亿元。新建了县城文明路东段、朱鹮大道、武康南北路、青阳路、唐塔北路等城市道路,完成了唐塔路、文明路“白改黑”和部分背街小巷改造。实施了体育场改造、“引傥入城”供水工程、综合农贸市场、城市综合管网、气化洋县工程、城市广场绿地、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高标准开发建设了缙颐天下城、庆华阳光、洋州公馆、党滨新区、欣隆盛鑫苑等中高端住宅小区,城西高铁客运站片区、城南朱鹮国际康养生态城、城东梨园大道片区加快开发,进一步拉大了城市框架,提升了城市品位。县城建成区面积达8.9平方公里, 比“十一五”末增加2.4平方公里。华阳、龙亭、磨子桥等重点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70个、新型社区14个,农村居民进城落户61583人,全县城镇化率达41.3%。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深入实施“蓝天、绿水、青山、宁静”四大工程,城乡垃圾清除活动成效显著,秸秆禁烧进入全面全时段全区域禁烧。完成了10镇71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及一批村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成投运。绿化造林21.6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7%,治理水土流失430平方公里。全面实现了70.16万亩耕地、53.47万亩基本农田保护总目标。环保“四项指标”逐年下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质量考核连年优良。

民生发展稳步推进。牢固树立民生优先理念,不断加大公共财力向民生领域的倾斜力度,加快重点民生工程建设步伐,努力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一是实现了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和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二是文化“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覆盖所有行政村(社区),安装广播电视户户通30852套,开展各类文化惠民展演800余场,三是累计建成保障房8851套,入住率达83%,在全市率先开展了租赁型保障房与商品房共有产权试点工作。建设陕南移民搬迁点79个11608户。四是完成汉江综合整治堤防主体工程29公里。五是实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村32个,实现脱贫7.15万人。六是新建和改造镇村公路110.2公里,解决了22.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七是年均新增就业岗位3300个,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八是新农合参合率达99.99%,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100%。九是建成了1个县级中心敬老院、5个区域性敬老院和21个农村互助幸福院,高龄老人生活补贴足额发放,累计救助各类困难群众18万人。

 
责任编辑:赵万本  发布时间:2016年7月8日    
 
建设与维护:陕西省《网上陕西》编辑部   办公地址:陕西省人民政府机关大院
电子信箱:w87298388@163.com 咨询电话:029---87298388
陕IP备05008609号
特别声明:转载使用本站内容,需经本站同意,否则视为侵权,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