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马镇镇情概况及镇域经济发展情况


骏马镇位于咸阳市区西北12公里、礼泉县城区东南15公里处,总面积38.8平方公里,耕地5.1万亩,辖11个行政村30000人。因唐昭陵六骏碑而得名骏马,六骏的传说源远流长。宋、金、元时期的礼泉县城旧址,就位于现在骏马镇的旧县村,历时408年。历史厚重,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文化根源深厚,享有“小戏之乡”的美誉。近代以来名人辈出,有民主革命的斗士张承栻,有国民党黄埔军校四期、著名抗日将领、四川省政协常委的姚国俊,有世界著名放射学家、教育家、爱国知识分子靳宝善等一批在礼泉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知名人士。

秉承得天独厚的优势,乘深化农村改革之东风,坚韧勤劳的骏马干部群众抢抓发展机遇,锐意开拓进取,镇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


工业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基础薄弱,但潜力巨大


(一)历史发展简况

工业发展受到自身的经济、区位、交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过去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工商经济发展十分缓慢。70年代,骏马紧抓国家政策,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积极发展了一批乡镇企业,在全县率先投资兴办了骏马烟厂、磷肥厂,特别是生产的骏马牌香烟成为享誉县内外的区域性品牌。近些年来,镇党委、政府倡导镇村上下开展全民招商创业,注重抓好水、电、路基础设施完善,主动协调解决项目报批、土地征用等问题,镇域工商经济从无到有、由小变大,渐成规模,形成了以陕西天地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博博机械加工厂、轩风木业、荣信果品储藏冷库、诚信面粉加工厂等为代表的13家重点工商企业,涉及果品储藏、面粉加工、木质板材制造、建材预制、钢构配件生产等5大行业,年产值6000余万元,为促进镇域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目前发展态势

随着大西安建设步伐的加速推进,骏马也迎来了千百年来未有的发展机遇,融入大西安正一步一步变为现实。从去年至今,到骏马考察、投资的省内外企业呈现井喷趋势。咸阳市天然气总公司投资3亿元建设的LNG贮气站项目落户骏马,目前已经立项,正在积极做好前期的筹备工作。投资1.2亿元的陕西天地通海绵城市地下管廊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建成后,年产值可达7500万元,就近安置就业岗位200人,有效带动区域内就业和物流运输发展。

人才就是生产力。近年来,骏马籍在外人士中也涌现出一批工商业领域的精英人物。如礼泉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心特软食品有限公司旧县村的解领权、解领奇兄弟;礼泉骏华公司大范村李景龙、李锋父子;在全国电商领域拥有一定影响力的安寇村的李军;在西安建筑领域有名的刘清杰、刘清锋;在咸阳建筑领域有名的的张增祺、史进步等等。这些都是骏马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投资环境也是生产力。为了给投资客商提供一个安商、稳商、容商、爱商的良好投资环境。去年以来,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扫黑除恶和整治营商环境的机遇,大力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打击拦挡工程、强吃强揽、强买强卖、欺行霸市的不法行为,为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保驾护航。在目前西咸一体化的新形势下,骏马镇迎来了工商经济发展的广阔机遇,拥抱大西安,融入大西安,主动及时地和大西安文体功能区进行对接,积极招商引资,顺时顺势承接发展一批支柱型产业,带动镇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农业经济基础条件好,群众思想开放,现代农业发展态势强劲


(一)发展农业经济的基本现状

骏马镇地处关中平原,土地平整,土壤肥物,宝鸡峡支渠灌溉便利、水井灌溉比较发达,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相对较好。自古以来就是礼泉县的商品粮、棉基地,更有礼泉粮仓的美誉。80年代末,90年代初,礼泉果业大步提速,骏马果品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到2016年,果园面积达到4.5万亩,其中苹果、酥梨面积3.5万亩,桃面积6200亩,葡萄、樱桃、李子等杂果面积2800亩。桃中精品“沙红桃”,就在骏马镇的三郑村起根发苗,其味甜、色艳、个大深受种植户和消费者青睐,成为陕西省大力推广的优势品种。

顺应时势,骏马镇农业转型起步较早,早在90年代末开始,依托毗邻西安、咸阳大都市圈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有了历届党委、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的气魄,镇村干部上下齐心,大干快干,共同努力,截至目前,全镇设施大棚达到400余座,骏马镇也发展成为全县最大的设施农业基地。去年开始,镇党委、政府积极加快果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发展特色果业推广种植,两年来,克服资金特别紧张的困难,争取资金53万元,分别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引进了“白如玉”鲜食桃苗木3.1万余棵,发展“白如玉”桃800余亩;从浙江金华引进优质“阳光玫瑰”苗木16000棵,发展新品葡萄500余亩。与深圳投资商签订合约,引进陕西越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200余万元,建设260亩全国标准最高的阳光玫瑰葡萄示范园项目,目前项目进展顺利,苗木长势良好,全镇阳光玫瑰种植面积达到近800亩。也成为全国最大的“阳光玫瑰”葡萄规模种植区域。特色果业逐渐发展,成为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主导产业。2019年,石羊集团食品公司投资5000万元开工建设“三农”、“和景”两个大型肉鸡养殖项目,已于10月底建成开始运营,届时域内白羽肉鸡年出栏达到400万只,骏马镇将成为陕西省最大的肉鸡养殖区域。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做法。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镇党委、政府针对目前农村发展产业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等现实问题,认真学习借鉴贵州“三变”经验,按照“政府主导,支部领办,股份经营,合作发展”的原则,从激活全镇土地、资产、技术等要素入手,打破村域界限,大力创新推进“扶贫+”三种合作经营模式和土地、技术、集体资产的入股方式,努力破解农村资源不活、产业不强、农民不专的新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切实盘活农村资源,激发农民活力,贫困群众收入快速增长,农业生产已经开上了兴旺产业的快车道。

1、强化一个主导,打破村域界限

骏马镇运用“三项机制”,对全镇11个村支部进行认真研判,采取沙场点将和毛遂自荐的办法,倡导支部书记领办农业合作社,打破村域界限,把贫困群众组织起来,合作经营,走合作化生产路径。骏马天丰种养殖合作社就是东风村党支部书记雷乾县毛遂自荐,第一个带头受命的,基地因实际需要建在坡底村,加入合作社的103户贫困户来自全镇11个行政村。天丰养殖基地占地70亩,投资1000万元,短短六个月建成运营,100天时间投产,一年半时间,103户贫困户每户分红10100元。天丰合作模式的成功,开启了全镇“政府主导、支部领办、跨村经营、抱团发展”脱贫攻坚的礼泉骏马模式。 

同时,骏马镇充分发挥镇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镇上把精准扶贫项目作为“一号工程”,通过逐村召开贫困户代表和村干部座谈问需、问计、问策,征求群众意见,完善运作模式。先后五次组织镇村干部、农户代表近200人次赴省内的蒲城、泾阳、杨凌,省外的河南郑州、山东寿光、浙江金华等地参观,看成效、拓思路、学经验,引导镇村干部群众转变观念,增强合作经营的信心;在管理上,精心指导合作社成立股东大会,推选理事会和监事会;财务管理按“社有镇管、逐级审批”的办法,实行镇财政所直管,派驻会计,一票三签,实现了合作社在经营管理、资金运作的阳光运行。在项目定位、产业规划、政策对接、基础建设、完善机制以及组织贫困户入股等方面,镇上领导亲自参与、亲自谋划、亲自运作,把全镇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组织起来,引导集体加入专业合作社,建园区、兴产业、做示范,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因人、因地制宜的将全镇产业规划为11个农业园区(特色养殖基地)。把能干事的干部选拔出来,把有限的资金聚集起来,把集体的资产盘活起来,把懂技术的人才发掘出来,把个体经营的群众组织起来,有效破解了产业发展缺经营主体带动、缺人才领办、缺技术支撑,缺资金建设的障碍瓶颈,为目前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怎么调、土地怎么种、园区怎么管”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拓宽了新途径。

2、加快两个转变,发展现代农业

一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骏马镇把合作社作为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平台,打造村集体与群众户的利益共同体,将农村“三变”改革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对接,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结合,加速推进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全镇共培育集体性质的专业合作社11家,编制规划了11个现代农业园区,咸阳荣信现代农业示范园、和泰现代农业示范园、骏马天丰肉鸡养殖基地、北吴肉驴养殖基地和坡底村益农设施基地等5个农业园区已全部建成投入运营。这五个园区在产业选择、资产投资、人员管理、发展理念上都打破了“有分无统、单家独斗”的弊端,聚集起全镇有限的资金、资源、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产生了聚变效应,不到两年时间,荣信、天丰、和泰、益农等园区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基本实现了农业产业合作化、园区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发展。二是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民的职业化、生产的标准化、产品的市场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构成要素。骏马镇把园区建设与生产过程、市场销售和农民的职业培训充分融合,合理配置。让技术人才和土专家负责生产过程的技术管理和从业务工农民的技术培训;天丰肉鸡养殖基地和北吴肉驴养殖基地采取公司+基地的方式实行订单养殖,规避市场风险;荣信、和泰、益农采取园区+特色产业的方式“间作套种、错时发展”进行生产,紧盯市场需求,解决好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使农业发展方式在劳力、技术、生产、销售等环节发生了较大变化,促进了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追求产品数量逐步向依靠科技、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的转变,农业生产由分散经营的单家独户逐步向组织化、集约化合作经营的转变。天丰养殖基地在项目建设上注重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管理上注重专业化、职业化,在市场销售上采取订单养殖。一年半时间,完成总产值1800万元,实现纯利润218万元。和泰农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生产标准化、产业特色化等,顺应高效农业发展的现代农业要素基本实现。

3、探索三种模式,开辟发展新路

骏马镇始终坚持把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战场,以合作社为合作和联合的基础平台,在产业发展上主要探索出“合作社+公司+养殖基地+贫困户”、“合作社+农业园区+贫困户”和“合作社+特色产业园区+一般农户”的三种联合经营的模式,聚集和优化配置资金、技术、土地、劳力、信息等生产要素,集中力量办大事,将农村集体废弃壕地和村民分散的“绺绺地”进行盘活整理作为资本,招引种植大户和企业入住园区或基地,发展特色养殖和高效设施农业,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个体户”向“大合作”聚合,“小基地”与“大组织”联合,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全镇依靠三种运营模式,建设的5个“三变”改革扶贫示范基地,建成并产生效益, 这五大基地共吸纳带动514户贫困户和102户一般群众合作经营,占全镇贫困户总数的92%,基本实现了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产业帮扶全覆盖。为脱贫攻坚中落实产业扶贫“抓什么,怎么抓”,提供了示范案例。

4、落实四方责任,激发创业动力

一年来,骏马镇积极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贫困户通过信贷资金异地入股,实现了零风险和可持续收入,村集体和合作社通过土地资源变资本,盘活了集体资产,增加了经济积累;公司通过技术资金注入,全过程监管,实现了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四方”责任的落实,有力推进了全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脱贫攻坚的工作成效。

具体运作中,骏马镇党委、政府紧紧发挥主导作用,负责规划编制,协调土地征用,组织资金入股,并对合作社的运行实施监管。以贫困户为主体,按照股份制的要求,贫困户既是收益主体,又是创业主体,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凝聚了群众力量,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通过制定三方协议书,明确了银行、合作社与贫困户的责权关系,解决了合作社与贫困户的还贷问题,从机制上消除贫困户的后顾之忧,增强了贫困户参与的积极性。合作社发挥主业作用,在坚持主导产业不变,运作模式不变的前提下,坚持既讲合作又讲自主,既追求个人利益又服从大局安排。由公司、合作社负责生产管理,市场拓展与营销。在抵御风险方面,公司(合作社)承担主险责任,从生产过程、产品包装、运输销售环节,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品牌战略,拓宽销售渠道,降低了市场风险。

5、开发五种股权,共享发展成果

在股权设置过程中,骏马镇坚持“能股则股、让利群众”的原则,引导广大农户(贫困户)以土地、资金、劳务、技术等入股,通过签订政府、合作社、农户三方协议,明晰土地、资金、劳务、技术、集体等五种股权形式,通过股份链接将各方凝聚成为“利益共同体”,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土地股:农户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按照折算资金,与其他股份,享有同等权益,按量分配分配红利。目前,5个现代农业园区,共吸纳616户群众,入股土地2000余亩。资金股:贫困户由政府协调信用社,合作社提供担保,为符合条件的发放3万元贴息贷款,作为股金,注入合作社。同时政府每年为贫困户提供的3000元产业扶持资金也一并入股,量化折算成股份。目前,共吸纳贫困户514户1543人,入股资金653万元。劳务股:农户经过合作社培训,签订用工合同,进入园区从事生产、管理工作。其劳动进行量化折股,分为保底股和效益股。技术股:种植能手以技术合作的形式入股到合作社、农业园区,入股分红比例一般为产值效益的10%。目前全镇已有50户种植能手入股和泰、荣信、益农三个园区,通过提供技术参与园区或基地的生产经营。集体股:村上以集体用地、以奖代补资金或国家项目转化成股金,按股权量化分红。红利的80%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20%作为村集体积累。目前,全镇共整合利用废弃集体壕地、土地282亩,国家项目建设资金200多万元,量化折算股金,分别入到5个合作社。一年时间,安寇村、坡底村分别从和泰、天丰分配的集体积累达到106万元和115万元。


成绩与问题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实现乡村振兴道远而任重


去年以来,骏马镇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助推脱贫攻坚的做法受到广泛关注,咸阳市南八县区脱贫攻坚现场会在骏马进行观摩,骏马镇也被咸阳市委党校确定为县处级、科级班的教学实验点,央广新闻、新华社陕西分社、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咸阳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次进行深度报道,给骏马镇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荣誉是动力,更是沉甸甸的压力。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实事求是的讲,骏马镇在发展镇域经济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难以消化,确有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对于如何融入大西安缺乏充分准备。一是在思想上缺乏准备。作为距离大西安文体功能区最近的镇区,按照发展趋势,被纳入功能区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但对于如何拥抱大西安、主动融入大西安,镇村上下受制于行政区划的影响,缺乏科学预判和系统思维,缺乏抢抓机遇,改革思变,勇闯新路的精神和勇气,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发展思路。捧着金碗讨饭吃。等待观望思想严重,坐看发展机遇白白流失。二是在规划上比较滞后。2017年初,县政府与北塬新城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过去一年时间,骏马镇没有抓住这个机遇期,对于毗邻文体功能区的管辖区域,在功能定位、园区设计、土地贮备、道路交通、项目规划等方面,没有进行系统的中长远规划。致使一些好的项目进不来,而西安、咸阳一些有污染、高耗能的外迁企业或者一些投机人士想方设法,从群众手中采取流转的办法圈占用地,无形增加了后续发展建设的成本。
(二)现代农业发展缺乏国家项目、资金的支持而显得后劲不足。现代农业的最大特点就是,高投资、高收益。受国家大的扶贫政策的影响,国家在农村的好多项目都偏重于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县区、贫困村。现代农业发展所必需的道路、电力、水利等设施农业方面的补贴大幅度消减。骏马镇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虽然较好,但骏马镇建设的园区,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家为贫困户提供的贴息贷款以及每年3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60%以上的贫困户因为年龄、银行征信问题,贷不了款。有三个园区争取到农发、农业、水利等部门的项目支持。其余资金都要依靠群众自筹,或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因此,在园区建设上,应该由政府配套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缺少了项目支持。单靠骏马镇自身根本满足不了园区规划建设的基本需要。骏马干部群众具有难得的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的强烈意识,具有改变发展现状,实现合作经营的强烈愿望。这些正是目前发展现代农业中“最生动、最活跃、最本质的东西”。骏马镇的发展模式经过实践的检验,受到各方面的肯定,也得到骏马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但由于缺乏资金的持续投入和国家项目的持续支撑,一些满足基本条件的基础设施都不能配套到位,现代园区所具备的一些自动化、智能化现代化技术手段几近于无。所以,只能是尽有限的财力低层次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干部群众自主创业,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三)农村改革的步伐相对滞后,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形势和需要。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建立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培育新型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构建新的市场机制,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基本内容。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也是深化农村改革的过程。目前,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缺位。现代农业,是一种“大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应该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但现实是骏马镇现在的劳动力大多是五、六十岁的老农民,无论素质还是数量都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更为严重的是,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务农,农业生产后继乏人,再过五、六年,传统农业想维持下去也几无可能。发展现代农业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培育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二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仍占主流。大部分都是单家独户、分散经营,产业以苹果、桃等大路货居多,市场供需矛盾突出。果业种植需要精耕细作,作务方式却简单粗放,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土壤有机质越来越低,品质无保障,增产不增收,成了懒汉田、吊命田,这些都成为目前农业生产发展的短板,这种生产方式急需变革。三是受自然灾害和市场危机的影响,骏马镇的传统农业主要还是靠天吃饭,在抵抗风险方面常常被动应对、无能为力。现代农业要求运用新的农业技术,要求扩大经营规模,要求科学严格的管理,要求提高生产效率。目前一家一户分散生产,既不利于特色产业的发展,农业科技的推广,也不利于规模化的经营。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承载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航船。因此,要加快推进农村改革,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务之急是要先行示范,重点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在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积极探索农民群众联合起来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模式,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做好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的准备。
  目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有很多。骏马镇发展现代农业的做法,只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实践依据,好多困难和问题单靠骏马镇自身难以消化和解决。但骏马镇不会忘记奋斗的目标,也不会停下奋斗的脚步,希望政协的各位领导、各位委员,为骏马镇骏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追赶超越目标,多提宝贵意见,多献发展良策。
  骏马这块土地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也是三万人民群众生生不息的家园,更是骏马镇礼泉县未来发展的桥头堡。发展的机遇千载难逢,发展的态势日新月异,发展的责任义不容辞。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政协的鼎力支持下,骏马镇新一届党委、政府决心以这次协商议政会为契机,时刻牢记初心,不忘使命,不负重托,以只争朝夕、阔步奋进的精神态度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责任担当,奋力谱写骏马实施追赶超越和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