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过渡带,气候湿润,生态环境良好,素有“小江南”的美誉。生物、矿产、水能、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水稻、小麦、油菜、生猪等种养业较为发达,是陕西省粮油基地县和畜牧先进县;拥有乔灌木57科158种,中草药661种, 野生动物5纲56科1000余种,森林覆盖率61.18%, 是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百佳县”和首批退耕还林示范县;富产茶叶、杜仲、五倍子、生漆、木耳、蚕茧等农副土特产品,其中名茶“汉水银梭”、藤编、竹帘、硬木地板条远销欧美、东南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矿产资源富集,已勘明矿藏27种193处, 其中可供大规模开采的花岗岩、白云岩、石灰石的储量在陕西省位居前列,潜在经济价值408亿元。水资源总量24.3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地表水4509立方米, 高出陕西省人均量的2倍和全国人均量的0.7倍,且地下水质优良, 年均水能蕴藏量24.2万千瓦。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景观、宗教文化和民俗文物三大旅游资源久负盛名,是陕南特色旅游线的重点县。风光旖旎的南郑自然风景区,山水环抱,松竹掩映,闻名遐迩;“天然国画长卷”──红寺湖,是陕西省首批省级水利旅游景点;黎坪原始森林,松涛阵阵,溪流潺潺,是自然天成的避署山庄。陕南名寺小南海集佛事与溶洞旅游为一体,素有“四海千山”、“九幽十频”之美誉。
南郑区位优势明显,投资环境良好。随着汉中市“明星”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县大河坎、梁山、圣水镇已成为汉中“一江两岸”规划的组成部分。加之西汉高速公路汉中市区出入口在南郑的建设,其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使南郑在承接城市辐射和产业转移中更具有利条件。同时, 南郑的交通、城建、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完备。全县拥有公路58条759公里,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东与城固相通,西与勉县相接,北与汉台相连,南与四川省南江、通江、旺苍县贯通,辐射全县、连接内外的公路交通网络。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4200门,移动电话、无线寻呼覆盖城乡。 “一城三区”组团式县城初具规模,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建制镇达到18个。全县实现了大电网覆盖,电力调度实现了自动控制。金融机构、商业网点遍布城乡。基础条件的逐步改善,使南郑开放开发的环境与日俱佳。1992年,乘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的强劲东风,率先建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1995年3月, 经陕西省政府批准,成为省级开发区。并着力改善投资软环境,按照特事特办、急事快办的原则,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切手续从简的一条龙服务,相继出台完善了《南郑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关于加强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和《奖励及引资工作目标责任制》等一系列政策。我县先后与12个国家和地区、29个省市的138个单位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 开展了横向经济技术联合。
南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南郑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创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南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农业结构逐步优化,以优质粮油、茶叶、烤烟、中药材、畜牧业等为骨干的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形成了烟草、化工、建材、印刷装潢和农副产品加工五大工业体系。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以旅游、商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繁荣兴旺。与此同时,教育、科技、民政、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等工作先后跨入全国先进县行列。2003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7.8亿元,增长9.1%;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501万元,增长3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84元,增长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