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总工会
创建渭南市文明单位标兵先进材料


为加强市总工会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工会工作全面推进,更好地服务渭南经济社会发展。今年我们申请递交了创建“市级文明单位标兵”的报告,得渭南市总工会以争创“市级文明单位标兵”为载体,以“市级文明单位”测评体系内容为抓手,积极开展活动,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激励引导作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6月19日市委巡查组来单位回头看活动

一、加强组织领导,积极营造浓厚氛围

一是思想重视,组织领导有力。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市总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侯雪静任组长,副主席为副组长,各相关领导、部室负责人为成员,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科室分工协作,为创建工作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及时部署,任务分解到位。及时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活动内容、方式方法、人员安排等,完善市总“一岗双责”工作责任制,把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纳入年度工作总体规划,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总结、同评比。

三是广泛宣传,营造创建氛围。利用工会官网、微信公众号、《渭南工会》等宣传载体,及时反映工会工作动态、文明创建活动中涌现的好人好事等内容,及时发放《创建文明城市知识手册》等学习资料,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

二、突出工作重点,扎实开展创建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劳模引领示范带头作用,提升干部职工思想道德素养。组织推荐评选了27名省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2个先进集体,在《渭南日报》等开辟专栏进行专题宣传,组建了“弘扬劳模精神 助力追赶超越”劳模先进事迹巡回宣讲报告团,在临渭、富平等举行了四场专题报告。把机关会议室设立为道德讲堂场所,定期组织开展道德讲堂活动。

二是扎实开展“四送”活动,做大做强做实工会服务品牌工作。协同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活动,达成用工意向3617人,用工协议签约2956份,技能培训报名324人,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000多份。积极筹措送温暖资金730余万元,对全市5488名建档立卡困难职工进行了慰问。认真抓好“夏送清凉”活动,慰问一线职工54299人,发放防暑降温物品价值255.98万元。及时开展了“金秋助学”活动,全市累计资助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大学生子女752名,发放助学金413.4万元。

三是推进文明有礼培育活动,弘扬传统美德。在老机关家属院等地设置核心价值观内容等公益广告宣传标语,举行了“喜迎十九大,共创文明城”签名活动,使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人心。开展了“百日文明交通劝导活动”、庆“三八”读书活动和女职工维权月竞赛活动、“书香渭南”建设和家庭文化建设等,举办了“三秦最美护士”先进事迹巡回演讲渭南报告会、“庆七一,喜迎十九大职工书画展”等群众文化活动,激发了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激情。组织开展了机关文明科室、文明个人创建、身边好人和最美工会职工评选表彰活动。

五是加强阵地建设,突出抓好工人文化宫建设。主动作为,多方协调,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全市工人文化宫建设,目前,渭南市工人文化宫已正式挂牌,韩城工人文化宫破土动工,富平等县也加紧推进,充分发挥了工会应有职能作用。

7月7日支部党员换届选举大会

三、丰富活动载体,提升工会工作质效

一是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和“工会在您身边活动”活动。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工作短板,强化全市工会干部作风建设,有效解决了工会干部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化“工会在您身边”主题活动,有效提升了全市工会干部工作能力和水平,树立了群团组织良好形象。

二是大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实践活动。在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重阳节组织对包联村高龄老人及机关退休干部进行慰问,为他们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清明、“七一”前夕,分别组织机关全体人员前往韩城、延安等地开展了传承红色基因,发扬优良传统教育。

三是深入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网络注册了渭南市总工会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利用“六一”、“七一”、“重阳”等节日,积极开展扶弱助残、扶贫济困、结对帮扶等社会公益活动,此外,在市总机关开展了“爱心助学和脱贫攻坚一日捐”活动、义务植树、献血、包联路段宣传和卫生清洁等工作。

四是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结合包联村实际,三年累计用自身经费投入20万余元,从基础设施建设、助学关爱教育、生活医疗救助、扶持产业发展、村班子和党组织建设等方面来做了大量工作,目前,该村已全部脱贫,人均收入达到近万元。

五是突出加强机关环境建设。利用办公场所调整时机,进一步完善了机关办公设施,重新购置了部分办公桌椅、沙发等,改善了办公条件。积极开展节约用水、电及办公用品和机关卫生管理评比活动,倡导优美环境建设和建设节约型机关。

渭南市总工会在创建市级文明单位标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我们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今后,市工会将以这次创建文明单位标兵考核为契机,不断总结经验,巩固成果,查漏补缺,完善机制,进一步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为“三地一中心”建设和富裕美丽幸福新渭南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