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清涧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全县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新期待,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打基础、兴产业、上项目、促流通、重民生、保和谐为原则,深化改革开放,树立大视野、大资源、大人才、大市场的新理念,强力推进主导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民营经济建设、特色文化建设、社会事业建设、民生工程建设、城市文明建设、党政建设,全力开创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2、基本原则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牢牢抓住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继续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努力促进工业经济总量扩张;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继续促进投资稳定增长,不断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2)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做好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
从全县最广大人民要本利益出发,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建立符合县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得到实惠,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
(4)坚持推进科技教育创新
全面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人才引进教育和培养,努力提高科教、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5)坚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切实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体制、机制。
(6)坚持加强和谐清涧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各种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公共安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7)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坚持以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为重点,推进各项改革,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方式。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扩大开放领域和范围,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3、发展模式
(1)坚持“小资源、大产业”发展模式,努力走出一条产业建设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的绿色经济之路,建设“绿色清涧”。
(2)坚持“小企业、大产值”发展模式,努力走出一条以食品加工业为主的循环发展之路,建设“活力清涧”。
(3)坚持“小载体、大文化”发展模式,努力走出一条红色文化与红枣文化相衬托的特色文化之路,建设“人文清涧”。
(4)坚持“小城市、大名片”发展模式,努力走出一条清涧石板文化为载体的特色城市之路,建设“魅力清涧”。
(二)目标任务
1、总体目标
清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总体目标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年增长超过20%,力争2015年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十一五”末期翻一番。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各项改革顺利推进,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资源节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年均下降5%以上;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水准明显提高,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展。
2、具体目标任务
(1) 经济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规划期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其中,第一产业10亿元,年均增长5.9%;第二产业14亿元,年均增长23.7%;第三产业26亿元,年均增长2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亿元,年均增长21.9%,财政总收入达到16000万元,年均增长28.9%,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亿元,年均增长3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4%,累计完成投资180多亿元;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5万吨左右。经济增长方式得到转变,三产比由“十一五” 期末的36.8:23.7:39.5逐步调整为20:28:5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经营水平明显加快,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基本建成,服务业比重大幅度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55%以上;形成一批拥有国家名牌产品和免检产品及陕西省名牌产品、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2) 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13.6%和1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巩固“两基”成果,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力争达85%,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乡文化、体育设施不断完善,覆盖面扩大,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条件继续改善,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3) 城乡统筹目标
城镇功能明显提升,城乡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率提高6-8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适宜地区基本普及沼气,农村整体面貌不断改善,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经济增长方式的不断转变,带来资源利用效率的稳步提高,规划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期末下降5%,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提高5个百分点,人与自然更加和谐。